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起的下肢远端神经病变和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导致的足部溃疡、深层组织破坏,伴或不伴感染。据估计:在我国5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的发病率高达8.1%;全球每20秒就有1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年死亡率达11%,而截肢患者的死亡率更是高达22%。 糖尿病足重在预防。冬季,糖尿病患者面临更多威胁,更要用心呵护双足,千万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冬季,远离“糖足”六“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刘 玲 曾天舒(主任医师) 1.要远离热源 糖尿病患者因感觉神经受损,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用热水泡脚时易出现烫伤。因此,冬天泡脚时水温不宜过高,应控制在35℃左右,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糖尿病患者还应避免在足部使用电热毯、热水袋,将脚放在取暖器附近,等等。如果脚冷,可以穿上厚袜子,或间接取暖(如先打开电热毯预热,上床睡觉前关闭)。 2.要认真洗脚 洗脚前,先用手或温度计试好水温。洗脚时,动作应轻柔,边洗边观察;洗脚后,用柔软的干毛巾彻底擦干,尤其是脚缝处。若皮肤干燥,可涂抹润肤乳等。 3.要会穿鞋袜 选择舒适、透气、大小合适的鞋袜。推荐下午买鞋,选择长度、宽度、高度合适的鞋,也可以选择医用鞋,避免穿尖头、高跟、材质很硬的鞋或人字拖。穿鞋必须穿袜子,宜选择无缝且没有弹性收口的白色或浅色棉袜,以保证既吸汗又柔软舒适,最重要的是万一有渗血、渗液,比较容易被发现。 4.要正视足部检查 日常护理是预防足部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每天对足部进行自我检查十分必要。可以将手机对准双足,给它们来一次360°无死角拍摄,注意关闭美颜,看看有无干燥、皲裂、变色、硬结、水肿、癣、胼胝等可能导致足溃疡的病变。除此之外,还要摸摸脚背(看皮温有无增高或降低),捏捏脚趾(看有无肢端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觉缺失),按按血管(看有无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果视力不好,可以请家人帮忙。若出现任何异常情况,请及时就医。除常规病史采集、全身体格检查和验血外,医生还会重点检查您的足部,并进行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筛查。 5.要避免外伤 不要赤脚走路,要走大路、平路;即使在家里,也应穿好鞋袜,以免磕碰。穿鞋前,应检查鞋内是否有石头等异物,确保衬里平滑。 正确修剪趾甲,不要把前缘两侧修得过于“干净”,应该适当保留,维持一定的角度,以免发生嵌甲或甲沟炎。不要自行去除鸡眼、老茧,或修剪嵌甲。 6.要综合管理 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糖尿病足预防知识,将其转化为有效行动,并听从医生建议定期复诊、综合管理。首先,应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等指标,因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高血压可通过加重周围动脉病变而增加糖尿病足溃疡和间歇性跛行的发生风险,血脂异常是引起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其次,规律及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和改善循环,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不过,足部皮肤有破损或溃疡时,受累肢体需要制动。第三,吸烟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戒烟。 延伸阅读: 糖尿病足是如何发生的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及感染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脚上分布着许多神经。当运动神经受损时,肌肉会用力不均,随之压力也不均,压力大的地方就容易出现破损。自主神经受损时,可导致皮肤汗腺功能减退,汗液分泌少了,皮肤就会干燥甚至皲裂,容易出现破损。感觉神经受损时,足部会不知冷热、疼痛,对烫伤、冻伤、撞伤等感觉不到,对破损也不自知。运动神经、自主神经及感觉神经病变共同导致糖尿病足。 2.下肢血管病变 脚离心脏最远,当血管长期在高血糖的折磨下变窄、功能受损时,血流变缓,最终引起肢端缺血、缺氧,伤口愈合延缓,严重者形成溃疡,甚至不得不截肢。约90%的糖尿病足溃疡截肢与下肢血管病变有关。 3.感染 感染虽然不是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但是导致伤口愈合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足部出现破损,定植的细菌、真菌便有机可乘,侵入筋膜、肌肉、关节等,造成深部组织感染,而血液中的高糖恰巧为它们的繁殖提供了充足营养,伤口便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