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闭塞的主动脉通了!腔内精准“走钢丝”,成功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在大动脉里做手术就像在“螺蛳壳里做道场”,难度极高,需要有精准的判断和精湛的技术作为支撑。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薛冠华主任医师及其团队运用CP支架置入系统为60岁的伍先生(化名)施行胸主动脉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成形术,成功完成血管外科首例主动脉缩窄腔内治疗。此例手术的成功,为更多主动脉缩窄患者带来了更加精准、安全、创伤小的治疗模式。

60岁的伍先生最近常常感到胸部不适,走一会儿路就要休息一下,体检血压高,降压药物的疗效也不好,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在排除心脏相关疾病后,他抱着希望来到了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薛冠华的门诊就诊,薛冠华团队结合病史对他进行了细致的病情评估与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上肢血压高达190/100mmHg,双侧下肢股动脉搏动微弱,在进一步完善增强CT检查后发现,原来伍先生患有罕见的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交界处近乎闭锁,看上去就像两段不相关的血管,降主动脉近端扩张,由双侧锁骨下动脉代偿的迂曲扩张血管供应内脏和下肢血供。

图片2.png 

主动脉缩窄(CoA)是一种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的胸主动脉局限性狭窄。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以及欧洲心脏病学会(ESC)的循证指南均强调应尽早(最好是儿童期早期)矫正CoA,以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生存率。临床中多数患者在幼儿期或青年期即进行治疗纠正CoA,像伍先生这般年纪实属罕见。

针对这类情况,过去的治疗方案多用旁路转流手术,即开胸+开腹进行搭桥手术,但这种术式创伤大,需要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手术风险极高。薛冠华团队仔细研究治疗方案后决定实施胸主动脉腔内治疗,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愈合快、治疗更加精准、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等优势,但对术者操作水平要求极高。

薛冠华介绍,与动脉硬化不同,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血管没有发育完全,更容易发生破裂,因此支架的精确定位尤为重要。术中造影见胸主动脉重度狭窄、接近闭塞,仅余有5~6毫米的空隙,操作空间极小,犹如在高空走钢丝,为手术增加了不少难度。手术团队先使用8毫米的球囊经右股总动脉小心翼翼地开通狭窄的胸主动脉段,再通过长鞘,精准置入支架2枚。不同于传统的成品支架,这次使用的球扩覆膜支架需要现场组装,为保护脆弱的血管,在裸支架外还包裹一层网状覆膜,以确保万一血管意外破裂,血液也不会外流。

尽管手术过程令人屏息,但由于术前预案充分,在团队成员的默契配合及麻醉团队的密切监护下,手术顺利完成。复查造影显示主动脉通畅,原本因主动脉缩窄而变得“膨胀”的周围侧支血管消失,手术过程仅1.5小时。术后次日,患者的上肢血压恢复正常、双下肢股动脉搏动正常,术后第二天即下床活动,术后第4天,患者顺利出院。

薛冠华介绍,未经干预的主动脉缩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较差,常见远期并发症包括体循环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脑卒中、主动脉夹层和心衰等。未修复的CoA患者平均生存年龄为35岁,仅25%左右的患者可存活到45岁。而在出现重度并发症前得到及时识别和治疗的CoA患者长期生存率良好,预计20年生存率为90%。因此,主动脉缩窄患者应尽早至专业的血管外科就诊,评估病情并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image.png

精彩回顾